盐碱地生物技术综合治理工程
点击: 打印 2015-10-28 10:33:21 来源:中国生态修复网
项目背景:
盐碱地的特点:盐碱地所在地形平坦,土层深厚,适于机耕,具有潜在肥力。盐碱土含有过量的盐分、有毒物质,以及碱度过大及不良的土壤物理性状。
盐碱地的危害:对植物生长的危害: 植物从土壤中吸收水分,主要是靠细胞的渗透压。盐碱化土壤溶液中易溶盐增加,浓度和渗透压增加,细胞很难吸收到水分,会引起叶片变厚,气孔孔径减小,营养失调和各种缺素症等症状的发生。
对生态环境的危害:土地的盐碱化,减少了地表植被,增大了蒸发量,造成局部地区湿度下降,干旱的发生,形成干热风的危害,制约生态平衡的正常发展。
盐碱地的开发意义:开发利用盐碱地不仅可以扩大耕地面积,增加单位面积产量,从而提高粮食总产量,缓解粮食危机;而且可以扩大绿化面积,改良生态环境,改善人们生活。随着盐碱地改良利用技术的提高,人们还可以从盐碱地中获取各种化工原料、食物和燃料。
项目概述:
生物技术改良措施(增施有机肥、种植耐盐植物和牧草、植树造林等);利用现代微生物工程技术的方法,针对污泥中主要的有害成分,选育具有高效转化、降解能力的复合微生物菌群,通过先进的污泥二次发酵工艺,解决污泥脱水困难、发酵局部缺氧、发酵升温缓慢、废气排放等关键技术难题。有益微生物在污泥中生长繁殖迅速,经过复杂的生物、化学过程对污泥中危害生态环境的有害成分进行高效的转化、降解,使其脱胶、脱水、脱毒、脱臭,形成安全长效的生物有机肥,达到污泥的无害化、资源化处理。
本项目所选用产品中富含腐殖酸类物质、大量有益微生物和各类植物易吸收的营养物质,能够大大促进植物根系发育和快速生长,提高植物抗病、抗冻能力,显著改善土壤的保水、透气、去盐碱化等物理化学性质、对土壤重金属有较强的钝化、脱毒生物修复功能。通过几年在高寒地区、盐碱化土地、沙漠的育苗植树实践,成活率可达90%以上。盐生植物的抗盐机理有∶泌盐作用,稀盐作用,聚盐作用,拒盐作用及中生作用。生物防治有以下作用:
1、可以培肥地力,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种植豆科耐盐植物后,土壤有机质增加0.5%,土壤容重降低,团粒结构改善,进而种植其它作物。盐地碱蓬是我国盐碱地上普通的一种藜科植物。它能耐3%的盐度,可以在海水中生长在盐碱地上可长到1米高,在海滩上长度可达30厘米。
2、使用土壤修复剂。① 采用物理措施,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渗透性。例如磁化水灌溉、砂掺粘、粘掺砂。由于每一措施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和条件。因此必须因地制宜,综合治理。
随着人口增长和水土资源的日趋短缺,我国把中、低产田的治理、开发与持续发展纳入国家经济建设规划之中。该项目生物技术为全新的水利土壤改良模式,也是今后我国干旱农业灌区盐碱地治理技术理论研究与探讨的发展方向。